在Character.ai,你可以和任何你想到的人物对话,无论是现实中的埃隆·马斯克还是漫威电影里的托尼·史塔克,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虚拟人格并与其对话,对方则会代入对应的身份和语言风格,看似简单的业务背后是真正的千人千面型AI未来。打造这一宏大目标的是谷歌早期员工之一,也是Transformer作者之一的Noam Shazeer,从谷歌离开之后,他主导的对话式 AI 如今成为投资领域关注的焦点。
近两年,以 OpenAI 为代表,对话式 AI 成为资本领域的香饽饽。今年1月,微软确认了对 ChatGPT 母公司 OpenAI 的新一轮数十亿美元投资,而 Character.ai 在0收入的情况下也于今年3月完成超2亿美元融资。根据 PitchBook 统计数据,2022年投资圈向生成式 AI 的投资总额达到13.7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93.69亿元),几乎为过去5年的总和。
这其中,对话式 AI 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(NLP)为核心,使机器可以理解、反馈人类语言并从交互中学习,最终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自然对话,成为众多企业冲击的技术领域。然而,很长一段时间里,对话式 AI 作为和人们日常距离最近的 AI 技术类型,一直被认为“不聪明”“没有条理”。这是由于对话本身是语言处理中最困难的任务,早期聊天机器人的表现都比较刻板和机械,以“关键词+模板”为主,将输入语句与预先定义的 FAQ 知识库进行匹配,但在随后,对话式 AI 的发展过程不断提速,共经历四个阶段:
对话式 AI 的发展经历了从规则引擎到统计学习,再到深度学习和 GPT 模型的阶段,随着技术的飞跃,其应用场景和智能水平也不断扩展和提高。
根据《AI对话系统分级定义》,过去,只能够完成单一场景下的对话在L1和L2之间。当问题数量多、语义复杂时,拦截率较低,难以快速实现响应,客户满意度低,且维护成本较高。如今,随着大模型的发展,从数据、算法、算力等方面使对话式 AI 产生巨大变化,ChatGPT 为代表的的L4级别对话式 AI 无疑是工程、技术、数据等方面的综合成功,并朝着L5级别进一步迈进。
如今,对话式 AI 在行业垂直类应用上已展现出其价值。以 Character.ai 为例,通过搭建端到端的工程栈,覆盖模型的研发与训练、数据、应用整条价值链。用户不仅能够随意与平台上训练好的海量对话式 AI 角色进行对话互动,还能够训练自己需要的任何虚拟角色,并保持角色的属性一致性。这些产品特性不仅将 Character.ai 自身的能力无限延伸,也保持了较高的用户黏性。在外界看来,Character.AI 拥有较大的商业发展空间,不仅能够面向C端以订阅式服务打造千人千面的 AI 陪伴式应用,也能够面向B端用户打造符合其定制特性的个性化 AI 形象。
无论智能客服、IoT语音助手、医疗诊断还是金融风险评估等领域,其商业价值快速提升,投资潮也随之爆发。而对千人千面的 AI 聊天机器人来说,其价值不仅在于简单的问答,还能够根据用户的口吻、情感等进行情感分析和智能回复,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,进一步融入更多领域。
多家概念股持续拉升,国内对话式AI争先冒头
放眼国内,对话式 AI 的市场潜力也不可小觑。根据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《人工智能系列报告:2021年中国对话式AI市场报告》数据,2021年,中国对话式AI市场规模为82.7亿元,到2026年,这一数字有望增长至265.8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.3%。
与此同时,国内巨头“跑步入场”对话式 AI 领域,百度、阿里、字节、京东等大厂接连入局,各大 AI 创企也不甘落后。今年以来,以百度“文心一言”、复旦团队的“MOSS”为代表的功能型语言大模型路线,和以小冰公司“小冰岛”、聆心智能团队“AI乌托邦”等代表的拟人型语言大模型路线受到了广泛关注。随着众多玩家广泛深入,创新项目不断涌现,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创业公司,在人才建设、技术突破、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早期阶段,更需要长期坚持、投入和创新。
国内,早在2021年小冰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 AI 社交平台“小冰岛”。在该平台中,人类用户可以创造各种人工智能个体,并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交网络。在大模型领域,小冰公司发布了“小冰链”。小冰CEO李笛指出,小冰链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能够理解用户的问题,并给出相应的答案。此外,小冰公司在检索模型、生成模型、大模型和X-CoTA等方面也实现突破,于2022年宣布完成了总额10亿元人民币的新融资。
北京彩彻区明科技在2021年推出的“彩云小梦”,基于常识和小说语料训练的中国本土语言模型在续写生成方面相比 ChatGPT 也有着不错的表现。其核心逻辑是用户输入一段文本,就可以用 AI 续写一段文字,用户还可以任意的增删改。2022年“彩云小梦”推出了2.0版本,用 NLP 技术驱动对话场景,在情节续写的基础上实现用户与 AI 虚拟人物的对话,提供更多互动性和情感陪伴。
于2022年12月上线的“AI乌托邦”则是对标Character.AI,由清华大学黄民烈教授创立的聆心智能团队推出,通过小程序和网页端向公众开放,也引发了Z世代用户群体的广泛关注。该产品基于聆心智能团队自研的超拟人大模型,根据大模型可控、可配置、可信的核心技术优势,优势在于允许用户快速定制 AI 角色,提供千人千面的AI形象,不仅能够满足用户聊天、陪伴的情感需求,还能够提供与 ChatGPT 相似的助理、百科功能。目前,聆心智能已完成Pre-A轮融资。
从市场前景来看,据IDC研究预计在未来5年内,对话式人工智能在金融、零售、制造、医疗、政府和教育等六大行业至少会带来30%-64%的价值提升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,对话式 AI 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了它的巨大潜力,如客户服务、医疗诊断、教育培训等。对话式 AI 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的服务,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与任何新兴技术的出现一样,对话式 AI 仍存在一定的挑战。
从技术方面来看,目前的对话式 AI 还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的智能,特别是在情感理解、判断和创造性方面。其次,对话式 AI 的普及和应用还存在一些法律和道德问题,如数据隐私、安全性、责任和权益等方面。这些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解决。
从应用层面来看,一是语言输入的问题,目前的对话式 AI 产品,仅支持正式的文本或语音,这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门槛,一些方言、口音等语言会影响 AI 对原始输入的理解,进而产生错误或者无效的回答。二是 AI 的输出问题,无论是 ChatGPT 还是其它大语言模型,都可能面临着胡编乱造、不安全可信的问题,这不仅需要平台在模型层面做好控制,也需要做好相关政策的治理,避免产生“有害的应用”。
以 Character.AI 为代表的对话式 AI 的出现预示着无缝人机交互时代的来临,也加速了国内外对话式 AI 领域的成长态势,但要打开市场,需要的不仅仅是模型的技术,还有场景化的应用开发。
随着高性能大模型的成本正在快速降低,未来对话式 AI 应用层的颠覆式创新或许不在技术,而在于产品设计的绝妙想法。那些更具有创业精神、产品基因的年轻团队,或许更能抓住这一次浪潮。
未来,随着对话服务场景的智能化和线上化,AI 对话引擎与产业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社会释放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、构筑综合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,并有极大可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。而如何积极拥抱这门新的技术并通过 AI 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与价值、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并产出更高的业务价值,是个人与企业共同需要关注的命题。